爱上海同城

现当代经典散文

发布时间:2023-04-24 19:11:53
《现当代经典散文阅读》出版时对原作重新进行了校勘,特别是对文后简评进行了增补,旨在更好地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启发读者的积极思维并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徐宏杰,安徽广德人。1954年生,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语文特级教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为安徽省淮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淮南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任,现任淮南市教育局督学。主持及参与了多项教育部、省、市的教材审定和课题研究工作,主持安徽省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全国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教学实验与研究”,在“首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会“上获全国一等奖。撰写论文(论胡适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中的作用、影响和地位)、(中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有浑层次的追求)、(网络时代读书及其现状透视——兼谈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等20余篇在国内多家专业期刊发表。编撰(含合编)(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等教材多部。宋中华,安徽蚌埠人。1955年生,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副教授。从事外国文学教学、中外文学比较研究多年,结合教学与研究撰写论文数篇。近年主要有:《(项链)的情节构思艺术》、《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女性文学中的双重书写》:(中国气韵生动论与西方生命形式论的对接与互补),(新课程改革十年反思)等。近年参编教材主要有(外国文学教程新编)(外国文学作品选)等。250.从“死亡陷阱”到”生命之泉”——关于人与大自然的断想/徐刚《中庸》里说:“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意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修道,修人之所以为人之道;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的培养。鲁迅先生所谓“立人”、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所谓“人的完成”,就是从这个角度揭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中,是需要不同的学科携起手来共同完成的。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读书”来实现人才的培养。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就读书育人的功能而言,中小学生应该在人生的早期阶段通过读书受到教育,在理智的思考中接受熏陶、提高素质,启迪自己的人生,迈向自己的人生道路。语文和人生的密切关系,赋予了语文学科崇高的使命。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区别在于其它课程什么都写在书上,而语文课要读的一篇篇课文,则见仁见智。对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人文、人性的关怀和人格的养成就显得随意和抽象,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重视阅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阅读尤为重要,只有学会阅读才能掌握学好语文的钥匙,只有学会阅读,“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才会有利于学生的培养。中学生的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更少不了一个适合课外阅读的文本。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满和指责可以归结为:语文教学最大的误区是我们教育的学生不读书,或者读书少。究其实,除了教育教学的体制和评价机制之外,课程设置上的不够重视也是一个不可低估的因素。有资料显示,母语教学在中学课程设置中的比例为:英国20%,美国22%,法国23.1%,俄罗斯27%,中国台湾26.7%,中国大陆还不到15%。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学生的阅读除了必须有量的积累之外,还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拓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经典,是很有必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有别于非经典的特质,第三条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的记忆中。”这启示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这样的经典作品阅读,“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巴金)。这应该是语文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巨大作用的基本定位。从经典作品的吸引力、影响力上说,经典是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而经典阅读则是传承与激活民族精神与文化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阅读经典,才能理解经典。按经典作家的说法就是,我们所读过的经典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可能被忘记,却能在我们的身上留下永恒的影响。学生阅读经典,其实就是引导他们打破时空的界限,和那些从历史和现实中走来的思想与知识上的哲人进行精神对话,和心仪热爱的朋友进行心灵的交流;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受时空的限制,哪怕身处不尽如人意的环境之中,心中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光明。经典作品中的人性的光辉、睿智的思想,会打动他们心灵、意识与良知,因为这不是教育体制背景下语文课堂上生硬的灌输,而是读者(学生)心和经典平等的交流。作为课外阅读,它是课内教学的补充,但不是课内教学的简单重复。课外阅读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必须强调的是学生从个性出发的自由选择、自主阅读,体现语文教学中阅读鉴赏的科学价值取向:“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我们称之为“主体性自由阅读”。如何处理好学生主体性阅读和传统的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本书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探索:1.阅读与引导。读这些渗透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文章,教师应该放手。只要适度地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这些文章,感悟作品的语言,与课文的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交流,蕴含在文中的人文精神就自然会被消化吸收,内化为学生自己成长所需要的精神营养。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课该怎么教?即使是被广泛认可的学生的主体性、老师的主导性,两者之间该如何把握一个科学的“度”?一个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应该使自己的教学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教学只能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开拓学生的精神空间为最终目的,要鼓励、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课文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使学生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学生从自己的的个性出发,丰富与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自我心灵的超越,为未来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充斥语文课堂的所谓“讲深讲透”,从作者的历史现实谈到作品的前世今生,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我做过调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大多害怕一些面面俱到的评析文章,有的干脆跳过去不读以示“选择”(应试的文章材料另当别论)。因此,我坚决地摒弃了“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机械教条的传统的阅读方法。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把自己阅读中感受最强烈的地方写出来。至于更多、更细的的评价,视需要学生自己可以深入进去,他们有这个能力,课堂上老师传授的阅读学习母语的知识和技能虽说不上系统,读一篇经典短文是不会有问题的。从本书编撰的定位上说,课外的阅读原本就是课内的补充。2.阅读与思维。经典作家的作品,在思想上与语言上都是一流的文章,常常会直接打动读者的心灵,所以说,阅读应该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有效的阅读指导必须具有阅读的挑战,没有思维层次的阅读难免流于浅薄。我们长期语文教学实践,基本上不重视阅读过程的思维含量,不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表现是,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文本解读越来越精细,教学设计越来越精致,教师往往把自己阅读文本的收获(有的干脆照搬教参的解读),强势地交给学生,今天的语文课堂上屡见不鲜的是,在阅读过程中,“问答”代替了“思维”,很多问题的设计琐碎浅薄,“随心所问”的现象充斥了教学;还有无限夸大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意义,以“朗读”取代传统阅读的精华——“涵泳读书法”。阅读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只有让学生带着自己原生态的思维体验来阅读经典、讨论问题;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就如同思想的攀登,在一步步登山的过程中,收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高峰体验,产生精神上实实在在的影响,经典阅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3.阅读与方法。我国几十年语文教学的现实就在于人文精神的消失和科学主义的泛滥。我们记忆犹新的是在过去一段相当长的日子里,不断变化的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的变更,如: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是工具课,要抓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云云。这些不同的关于语文教学认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人文教育、人本教育”阅读摒弃在语文之外,包括量的积累和质的升华,使纯技术性的训练在阅读中流行,最终导致读书这一语文教育的灵魂被异化。在阅读教材的处理上突出的表现是:对文本的分析极端精密化、准确化、细致化,用冷漠的学究式的解读取代鲜活生动的语文感受,把充满气韵和灵动的语言文学宰割得体无完肤。我们说文学经典的阅读,是一种发现,更是一种精神的探险,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挖掘。中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文化传承、精神传承的过程。这里的对话与传承还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经典作家和中学生的相互交流,不应该是单向的作者向读者的灌输,也不是读者被动的接受,阅读中应该是对经典作品作出自己创造性的阐释,这同样是在阅读过程中主体性与主动性的展现,更有意义的是对自我的发现,对自我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的激发。还值得一提的是,经典作品撼人的艺术力量往往蕴含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初读作品很可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的感觉,包括一些想象与冲动,尽管还不明晰,但可以肯定地说,这是很好的契机,善于阅读的人往往会紧紧地抓住这个契机,促使自己走进绚丽多姿的精神世界,大概这也是会读书的人不可或缺的素质吧,因为这个难得的契机是稍纵即逝的。
安卓下载

扫一扫漫写短文网APP点击进行APP下载

IOS下载

扫一扫漫写短文网APP点击进行APP下载

手机访问 MAP TAG RSS
欢迎访问漫写短文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

相关新闻

2023-04-24 19:11:53
征文主题2023-04-24 19:11:53
征文主题2023-04-24 19:11:53
一首歌,一段故事2023-04-24 19:11:53
遇见2023-04-24 19:11:53
深夜故事2023-04-24 19:11:53
你曾是少年2023-04-24 19:11:53
后来的我们2023-04-24 19:11:53
告别2023-04-24 19:11:53

友情链接

上海后花园论坛_上海花千坊_爱上海同城论坛-夜上海论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