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同城

会员专享

发布时间:2023-04-24 19:11:53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1)参考答案: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蕊余烬及散乱的棋局,从表现了作者,的情怀。评分标准:答出“纷纷落下的灯蕊余烬及散乱的棋局”1分,“侧面”(或情境描写)1分,“百无聊赖”1分。(2)参考答案: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一声”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头。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之感,同时又,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分)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2分。加点字为评卷要点,大意对即可得分。)而“似”字无此意味。(1分。有比较即可得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16.(1)“南枝……,泄露……。”句中“泄露”二字将梅花拟人化,(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南枝早绽隐秘报春的势态。(1分)“溪桥……,茅舍……。”对仗工整(使用叠字,以景衬梅,从侧面)(1分)写出了梅的神秘朦胧之美和晶莹玉洁之秀。(1分)16、(1)(4分)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次或角度表述,给4分。下面示例中所例句的4个方面的特点,学生任答出一点,给2分,只有概括,没有联系诗句具体分析,给1分。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二是在景中含请,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⑴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⑵两首诗的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16.诗歌鉴赏:.(1)贺诗表达了喜悦、赞美之情;曾诗表达了对柳的贬斥、嘲讽之意。(2)前者由柳条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条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看清诗歌题目、注解、作者,甚至是题干的隐含信息,把握写作重点和相关背景。要注意的是,可以联系作家的身世、遭遇等帮助理解诗歌的内涵,但对作品的分析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贴标签。豪放、婉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隐居出世、积极入世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感受作品所描写的自然景象、人物形象,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寻求聚焦作者情感的核心词、中心句,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揣摩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把握其内在意蕴;鉴赏术语的要灵活运用;注意评述结合(任何一个题目,如果这样问:“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就必须评述结合);先拟草稿后誊写一定要在规定的字数内答题。16、①“转”化静为动。(1分);表现出山色随秋意渐浓而色彩愈来愈深(2分);②接舆、陶潜。(1分)借接舆生动地刻画出裴迪隐士(狂士)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情,进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注:这是宋之间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12.(1)被贬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一个“断”字将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再现出来。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一个“复”字又将作者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表现出来。这两个字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大意对即可,要结合诗句分析,每个字2分)②钱钟书先生对此诗末句中“游丝”这一意象的评价说“著墨无多,神韵特远”,你同意他的评价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4分)15.①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艳阳普照下一片灿漫春光所引起的独特感受。春光烂漫,丽日当空,争艳竞妍。传达出春天方兴未艾的趋势,天地间充溢着热烈的大好春光的气氛。“斗”字似乎还呈现出春光日日与时光的脚步竞赛,暗含着作者韶光易逝的轻微感慨。②同意。“游丝”,是春天飘荡在晴空中的一种细丝,诗人巧妙地用它来比喻自己的绵绵思绪。既表现出有朝一日“心事浑无事”时的轻松悠闲、容与自得的的期待,也反衬出现时缭乱不宁的心绪。(1)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2)不一致。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万里江山”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结合词意分析2分,景情反衬2分;写法好处1分,总分5分)。全词分析:不少专家都曾指出过辛词的多样性特点,肯定各种风格的作品往往又都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一旦我们细读了辛词,便会有极深的感受。就拿这阕《清平乐》来说,可以讲是代表了辛词的一种艺术风格,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留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勉,不坠壮志。全词因有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因此自然就形成了这幅难得的风情画!通过画面,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激烈跳动着的凄苦的心,那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执着的心!尽管作者有意要把它掩藏起来。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远了,而且还算不上是代表作。不过,这首词别具一格同样带给了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从创作来说,作品总反映着作家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总反映着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个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从创作的角度讲,任何作家也总是从题材内容出发,去努力寻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他们之间的区别权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这样,能够在断承、发展苏轼词风的基础上,成为豪放派大家,同时还能在闲淡、细腻、婉约等格调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学史上倒是不多见的。正如刘克庄在序《辛稼轩集》时所说:“公所作,大声镗钅答小声铿金訇,钅答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博山,在江西永丰境内,古名通元峰,由于其形状象庐山香炉峰,所以改称博山。(博山炉是外表雕刻成重叠山形的香炉,见《西杂记》)。作者在上饶带湖闲居期间曾多次游览博山,并留有颇多的题咏。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3.(9分)①紧扣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怨雨之情。②同意。望着残红及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诗人懊丧、怅惘,这时突发奇想,“却疑春色在邻家”,诗人的想像似乎小、真实有据又天真烂漫。“疑”字极有分寸,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末句起了点石成金的作用,经他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1)本诗的事指“江上钓鱼者”“归来不系船”这件事及由此勾起的心事。(意(2)因为“不系船”三字领起后面三句(2分):每二句上承该句点名船停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1分)。但不系船能安然入睡吗?三四两句给与了明确的回答(1分)。(共2个得分点:作用2分,具体分析2分。)[注]①鲈鱼正美:吴郡人张翰,晋时为齐王司马冏的幕僚。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莼菜,辞职而归。②后人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13.(1)七言律诗(或七律)。(1分)特点:四联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用韵、平仄、对仗只要求答出一点即可给1分)(2)①“凄清”二字,写秋意的冷清,实衬心境的凄凉,并奠定了全诗凄清的感情基调,(每答对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可得3分)(2)用云雾、残星、秋雁、菊花、枯荷以及高楼的笛声,层层推进,反复渲染,勾勒出一个凄冷清凉的意境。抒发了羁旅思乡归隐的感情。(意象特点或意境概括2分,感情1分,共3分)13.[答案][解析](1)主要运用拟人手法(1分),烘托思妇(游子、作者亦可)苦怀。菊花笼罩着一片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秋凉了,双栖的燕子也飞走了。(1分)只有无情的月亮,没完没了地一直照到天亮。这种无端迁怒,更表现出主人公心中的烦懑。(1分)[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事见《苏武牧羊》)。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2)文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由此可见作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别自己的一片忠心;也有人说是他对朝廷的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空过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16、(1)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2)本诗没有涉及“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学生如果有别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注]①商山:又名地肺山、楚山,在今陕西商县境内。②铎:指车上的铃铛。③槲叶:叶片很大,冬枯春落。④枳花:早春开花呈白色。⑤杜陵:长安城南的地名。⑥雁:均为水鸟。(1)这首诗表现主题的诗句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2、(1)“客行悲故乡”(或“因思杜陵梦”)抒发了诗人怀念家乡,心系长安的心情。(2)这两句均为三个名词的并列,无动词,属一个意象的组合。我们接触过的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1)《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16.(1)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前两句写兴感之由。由诗句的描绘你能感受到角声应该是怎样的?抒发了什么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6.角声应该是悲凉哀怨的。抒发了征人凄凉冷落的边愁乡思之情。点拨:这首诗只写了吹角以及所吹的曲子是什么,没有对角声进行具体的描绘,而只是写了吹角的环境:边霜、堕关榆、孤月、塞鸿飞不度、秋风,从而渲染了一种寂静、凄清、冷落的环境氛围,由这中环境氛围我们不难推测出角声应该是悲凉哀怨的。文中也没有明写人,但是,我们从“边”“关”“汉月”等可知其中的人是“征人”,诗篇采用的是镜中取影手法,是以环境和角声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写身处边关的他们此时此地的凄凉冷落的边愁乡思。诗歌不直接写角声,而角声犹如在我们的耳边回响;不直接写人,而人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见篇外。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有人说这首表现了诗人孤寂无奈的情绪,你认为如何?请说明其理由。答:。16.(6分)表现“闲适”的心情:沐浴着山雨溪风,怡然垂钓,篷底自斟自酌,醉来酣睡,无人打扰,任小船随波逐流,何等清静闲适。表现孤寂无奈的情绪:这首诗表面上看似表现了闲适的心情,实际上暗含着一种孤寂无奈的心情。诗中的钓者是在“山雨溪风”的凄凉氛围中垂钓的,它使用着粗陋的“瓦瓯”,独斟独饮,形单影只,百无聊赖,只好以酒为伴,借酒浇愁,“醉来睡着”、“无人呼”醒,只好听任小舟在山溪中漂流。这些无不表现出钓者的孤寂和凄苦。(只要抓住诗中的意象仔细品味,体会到诗的思想况味,则可酌情给分。)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13.下面是明代谢榛的诗论,阅读并回答问题。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13.(1)白居易《琵琶行》《卖炭翁》(3分)(中学阶段读过的其他篇目也可,每个空1分)这首词写初夏乡村情景,极富农家生活气息。词上片写景,重在路途之声;下片言事,重在行人之态。纵览全词,起笔于有声,落笔于有声。通常,诗词中景多是视觉形象的画面。上片,苏轼一改常法,拿乡村声响入词,于平易中见别致。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些少三句,全从声响中来,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以及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均有不同程度地表现。下片,写词人行色匆匆于乡村道上的片断感受,未直接抒情而情蕴其中。过片,“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倒叙,上片所写景由此而来。因路远酒醉,体乏人困,才有睡意朦胧中“听”来的乡村景致。日高人渴觅茶,见人物情态,真切中有不拘小节的生活真趣。结篇“含不尽之意”。既收于叩问声,呼应上片,又状出了身为太守的词人讨茶态度,“试问”所问,或者还含了农人的家常、丰收的盼望。[注]宋崇宁元年,黄庭坚贬谪四川近六年后被赦,在回江西老家的路上经过岳阳,写下此诗。15.(1)经历了“投荒万死”的磨难,诗人终于“生出”四川回到家乡,一方面为自己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伤神,因而这是悲欣交集的笑;经历了“投荒万死”的磨难后,诗人的情感升华了,心灵净化了,生命单纯了,一切都如眼前的山水,那样亲切,那样畅怀,因此这也是豁达的笑;由“岳阳楼上对君山”可知,诗人面对政治迫害和人生磨难,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操守,因此也可以说这是英勇无畏的笑。(2)这首诗塑造出一位胸襟开阔,不畏磨难,在政局动荡之际坚守理想和节操的卓立不群的诗人形象。[注释]①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下临洞庭湖。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②投荒:贬官到荒僻的地方。③瞿塘:峡名,在四川省奉节县附近。滟灏(音艳预)关:滟灏堆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险的地用其语。④江南: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乡分宁在内。⑤川:这里指洞庭湖。⑥这句写风雨凭栏时所见君山。绾(音晚)结:(将头发)向上束起。湘蛾:《楚辞.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传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发髻。十二鬟:是说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样的发髻。[注]:元九:白居易的挚友。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元稹已于5个月前被贬通州。①这首诗前三句写“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岸坐”,这样写创作了一种怎样的意境?(3分)14、①黑夜中凄凄的环境,思念中凄苦的心情;贬谪中凄凉的人生(“寂静冷清的环境及仕途的冷落”也给分)②既实指江中的狂风大浪,又喻指险恶的政治风浪(指诗人心中悲愤不平的感情)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②将军:这里指东汉名将班超。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长期驻守边境,年老思归,上疏说:“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14.(1)杂剧散曲散曲(或小令)宫调(2)两首小令,皆借历史事实来抒发感情。只是第一首意在说明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终致灭亡的教训;整首曲子以景语作结,与前三句的繁华盛事形成对比,显得含蓄。第二首旨在借历史事实抒写作者对战争涂炭生灵的伤叹和愤慨,说明民生疾苦更甚于英雄末路;以“读书人一声长叹”作结,直抒胸臆。第二小题要求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16.(1)高洁、清秀;淡雅、素朴。(答对一组得1分,两组中各答一个,得2分)(2)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6、(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两点融合起来,并结合原词句进行了具体分析,视分析程度也可给6分。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12.(1)同意。“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三句全从这三字生出。首句写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第二句点明“罢钓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疲倦想睡觉而懒得系船的心情。情景结合,表现了悠闲的生活情趣。最后两句,“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语,一放一收,把诗歌的意思推进了一层,生活地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参考资料]“全在‘不系船’三字,故起句即提出正意,第二句点明江村,第三句一开,第四句一合,而‘不系船’三字之意,便首尾相贯矣。”(刘坡公《学诗百法》)(2)第一问:这首诗歌表现的是一种悠闲自在或者闲适洒脱的生活情调。第二问正面回答:诗歌即事抒情,将“罢钓归来不系船”这一事件,与“江村”夜景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实际是一种闲适的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正是现代都市人包括我们特别向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第二问反面回答:可以“看似闲适实际是一种懒散的生活情趣”“缺乏积极进取的激情”“不符合生活真实”等角度回答。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13(1)本词表现了一个有抱负、有才干而不被中用的英雄内心的愤懑和矛盾,也表现了诗人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愿望。(得分点:怀才不遇愤懑矛盾扫荡黑暗的愿望)16.(1)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2)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有人说这首表现了诗人孤寂无奈的情绪,你认为如何?请说明其理由。答:。16.(6分)表现“闲适”的心情:沐浴着山雨溪风,怡然垂钓,篷底自斟自酌,醉来酣睡,无人打扰,任小船随波逐流,何等清静闲适。表现孤寂无奈的情绪:这首诗表面上看似表现了闲适的心情,实际上暗含着一种孤寂无奈的心情。诗中的钓者是在“山雨溪风”的凄凉氛围中垂钓的,它使用着粗陋的“瓦瓯”,独斟独饮,形单影只,百无聊赖,只好以酒为伴,借酒浇愁,“醉来睡着”、“无人呼”醒,只好听任小舟在山溪中漂流。这些无不表现出钓者的孤寂和凄苦。(只要抓住诗中的意象仔细品味,体会到诗的思想况味,则可酌情给分。)附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12.(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答四组字词1分,分别点出作用2分,共计3分)(2)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乐景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注]①元好问,金代词人。金元光时曾中进士及第。少时有志于世,雅以气节自许,作此词时,他才十九岁,因参加秋试,在长安住过八九个月。②沙际,意即水边。⑴词中的“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①,比较欧阳修《蝶恋花》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②,王安国《清平乐》的“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③,黄庭坚《清平乐》的“春无踪迹淮知,除非问取黄鹂”④等,你认为哪一句更能体现“春意已尽、无可寻觅”的意境,并试加分析。(可借用序号阐析)(4分)⑵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梦里寻春去”是点睛之笔,请结合全篇(尤其是动词的运用)简析词人的思想、心态或精神(2分)①句更能体现。(1分)②③④句,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或:总还有可见、可问、可寻之处);但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3分)(意思对即可。)A.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声中,求得好梦。即使在梦中也要去寻觅春天,反映年青而有志向的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的精神。B.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前面已言明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处寻求,甚至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C.作者已知“春归”,却又借人家的唱曲“留春”,还要”问春”,既而高楼望春,一切无效后,还要到“梦里寻春”,这些充分表现出年青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的积极心态。D.这首词所表现的是淡淡的怅惘。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起句“沙际春归”,令人联想丰富,我们似乎看到,这暮春时节,春色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但作者没有过多地伤感哀叹,而是想方设法留春、问春、寻春直至梦春,词人是年轻的,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山是健康而执着的。注:张九龄于唐玄宗时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是开元时代的名臣。试从所描写的景色、表达的情趣或用字的繁简的角度,分析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之处。诗人对自然景色观赏的角度不同,当时的心境不同,感受也就不同,故其诗虽然歌咏的是同一对象,而各自蕴含的感情则相异。张诗主要是在欣赏祖国的壮丽河山,盛赞“灵山多秀色”,因而,其笔下的瀑布既高远又多彩,从万丈高空的重云之间洒落下来,在日光照射之下,成了“红泉”,冒出紫烟,灿如彩虹。诗人这时位望通显,于此诗中喷发出来的是雍容华贵之气。李白,狂放不羁,不愿阿谀逢迎,生喜好游览名山,因而,他遥望庐山瀑布而吟诗,着眼于瀑布的云端飞泻,力猛气壮。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诗的描写角度多,笔墨铺展,基本属于“繁”的一类。此诗多角度描绘庐山瀑布水的远景,既写瀑布之高远,又现其多彩,状其声威等。从听觉、视觉等角度写,诗形象鲜明。“繁”而得当,毫无繁冗之弊。李诗描写角度单一,笔墨浓缩。基本属于“简”的一类。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庐山瀑布的高和长,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气势。“简”而有方,以简见丰,耐人咀嚼。一言以蔽之,张九龄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二),吟咏的是庐山瀑布同一景点,而描写角度不同,繁简有别,情趣相异,别具一格,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16、(1)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功名未就,展转反侧的愁思(答出“辗转反侧”即可得分)(每问1分)注:①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都是四川的三个地名。②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①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②作者在下阕中所创造的意境有什么特点?(4分)
安卓下载

扫一扫漫写短文网APP点击进行APP下载

IOS下载

扫一扫漫写短文网APP点击进行APP下载

手机访问 MAP TAG RSS
欢迎访问漫写短文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一庭兰花》

时间:2014-08-31 14:36:52    阅读: 次    来源:漫写短文网
作者:落幽然

夕阳余晖醉洒,

阡阡紫陌若霞。

笑谁幽香遗下,

却是一庭兰花。

粉面红颊,

似是又见她,

总能教人时牵挂。

繁梦年华,

仙姿仍是她,

相思竟成了白发。

此笔难落画,

不恋锦簇惹遐,

偏偏中意痴里榻。

爱上海同城版权作品,未经《漫写短文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漫写短文网微信号:duanwenxuewang,鼠标移到这里,一键关注。
我要投稿
散文投稿 - 诗歌投稿(漫写短文网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投稿指南 ]
1 条评论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最新评论
猜你喜欢精彩阅读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82578687@qq.com

相关新闻

征文主题2023-04-24 19:11:53
征文主题2023-04-24 19:11:53
一首歌,一段故事2023-04-24 19:11:53
遇见2023-04-24 19:11:53
深夜故事2023-04-24 19:11:53
你曾是少年2023-04-24 19:11:53
后来的我们2023-04-24 19:11:53
告别2023-04-24 19:11:53

友情链接

上海后花园论坛_上海花千坊_爱上海同城论坛-夜上海论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