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同城

会员专享

发布时间:2023-04-24 19:11:53
我们从武汉飞西宁的航班是ZH9105,晚上21点15分起飞,23点20降落。西宁,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城市,是个“西部安宁之城”吧。据说青藏高原有两个门户城市,一个是拉萨,一个就是西宁,西宁的海拔有2300米。“两个小时就到了啊!抗震救灾时,我从武汉开车去西宁,开了整整13个小时。”司机刘师傅说。他也为玉树抗震救灾立了功,我曾听过他的先进事迹报告。刘师傅陪我们即将赴西宁的8人在天河机场候机室里等待,飞机已经晚点了,主任接到了青海省骆惠宁省长的问候电话。23点多我们才从武汉天河机场起飞,我迷迷糊糊睡着了,直到飞机平稳降落在了西宁曹家堡机场,机舱乘务员报的地面温度是12摄氏度。一走出舱门,干冷的空气立即袭来,提醒我们:已经上高原了。走到连接舱尽头,看见迎面站着笑容满面的一男一女,他们热情的接过主任的行李,寒暄起来。这两位就是青海省水利厅的于厅长和张副厅长吧,没想到厅长们在机场一直等到这么晚。到了贵宾室发现还有朱副厅长、张副厅长、尚副厅长和周组长等好几位领导也在等着接机,而且他们已经帮主任把明天参加会议的报名手续办好了,会议资料也领到手了。这个深夜里的初次见面,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高原水利人的热情。我们坐车上了机场高速公路时,已接近深夜2点了,车窗外漆黑一片,只见前挡风玻璃上被车灯照亮的雨点时密时疏。路边闪过反光的“湟水河”的标识牌,这引起王工的兴趣,他不顾倦意,不停的向于厅长询问起湟水的情况来。湟水河水质优良,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湟水源远流长,它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的包呼图山,流经青海省大通、达坂山与拉脊山之间的纵谷,流经西宁市,在甘肃省兰州市汇入黄河,全长350公里,流域面积3200KM2。西宁城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如果说,每个城市都有一条母亲河,西宁的母亲河就是湟水河,所以湟水河又叫西宁河,西宁市古称“湟中”。在这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与黄土高原三种地域结合的青海省,河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有着更加非凡的意义。“曲曲唐蕃古道,滔滔河湟流水”。湟水谷地孕育和滋养出来的多姿多彩的河湟文明,随着黄河水的绵延流淌,深刻影响了中下游的河套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阳光、空气和水这“生命三要素”中,阳光洒满大地的每个角落,空气或稀薄或充沛,无处不在,只有水,它时空分布不均。哪里有水,哪里才会有人类起源、生存和繁衍的痕迹,水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我还在胡思乱想时,车已到主任开会的地方,青海宾馆。将主任送下车后,于厅长、张厅长等领导又将我们其余7人送到靠青海宾馆很近的银龙酒店入住。大家领了房卡,各自回房间休息。进了房间,我给主任打了个电话,问她是否带上了明天表彰大会上合影用的大红花,然后便去冲了个热水澡。在“夏都”西宁的第一晚,就这样被浓浓的倦意包裹着,沉沉睡去了。主任今天就辛苦了,她要早早起床,参加表彰大会之前的代表合影。主任今天代表我们长江委,接受“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的荣誉。我们在餐厅里吃了早饭后,各自回房间看大会的现场直播,和主任同一时刻感受大会氛围,分享受奖喜悦。张厅长和周组长来我房间,和我一起看观看。青海会议中心座无虚席,隆重庄严。上午10点整,大会开始,全体与会人员高唱国歌,嘹亮的歌声响彻青海上空。刘云山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表彰玉树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的决定,回副总理等领导向受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和抗震救灾模范代表颁奖。回副总理还在会上发表了讲话。随后5位代表的发言又把我们带回到那段悲壮前行的日子……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了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也是长江流域近年来发生的仅次于汶川的地震,藏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震区断水、断电、断粮、断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水利部的周密部署下,4月14日至30日,我们长江委先后派遣43名技术专家和后勤人员赶往灾区,调集了2辆水质移动监测车、11辆越野车和1辆面包车奔赴救灾一线,前后方协调联动,克服诸多困难,打响了水利抗震救灾的攻坚战。全委职工情系江源,共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365万元。回良玉副总理在玉树现场对我们长江委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水利部、青海省对我们的工作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的光荣称号,我们当之无愧。今天观看玉树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使得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再次在我们心中激荡。窗外,高原的阳光温暖明媚,电视机前的我们和会场内的代表一样,倍感鼓舞。苦难是金,苦难为师。伟大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大爱同心、坚忍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会成为我们祖国的无形财富。看完现场直播,还没到午餐时间,省厅领导带我们去参观“西北王”马步芳的玉石公馆。之后,在周组长建议的建议下,我们去了一家地道的“回民老百姓吃饭的地方”用午餐。进门之前她提醒我们注意,穆斯林餐馆是不允许喝酒和抽烟的。我们刚在小餐馆里坐下,主任也开完会,从会场赶来了。一落座,她就说:“我在表彰大会的现场还幸运的接受了你们青海卫视的采访,记者听说我是水利人,特别高兴,说就是想采访水利人呢。”大家也热烈的交流了观看大会现场直播的感受。主任没有吃早饭,中午这一顿正宗的回餐让她胃口大开,也让我们食指大动。手抓羊肉、牦牛肉,还有鲜美的羊肉青稞粥,风味十足。手抓羊肉在烹制过程中无需太多调料,全凭羊肉自身品质。青海手抓羊肉的香嫩在于羊肉质肥美,没有太大膻味。吃时一手抓肉,一手拿刀,有点“茹毛饮血”的感觉。另外,青海人在吃羊肉时一定要配上大蒜,他们不厌其烦的跟我们说“羊肉没有蒜,味道减一半”,我们尝试后发现的确如此。午饭后,我的头开始隐隐作痛,这就是传说中的“高原反应”吗。回房间休息了两个小时也没能缓解。一位身材苗条、穿藏族服装的女孩是我们的讲解员,她的脸上有高原红和甜美的笑容,汉语发音很标准,后来和她聊天才知道,她是青海民族大学大三学生,父亲在海南州的山上挖虫草。一楼展厅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无数幅精美的曼唐。唐卡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而表现藏医学内容的唐卡,藏语称为“曼唐”。这就是他们的多媒体教具吧,曼唐在藏医药代代传承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用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和反映宏大藏医药学,真是让人惊叹。藏族姑娘着重介绍了一幅反映藏医药胚胎学的曼唐,它将人体受孕、妊娠反应和胎儿发育的过程依次描绘为“鱼期”、“龟期”和“猪期”,一些观点比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还要早一千多年呢,即使青藏高原的深处,藏民的智慧像阳光下的雪山一样闪烁光芒。“这是馆里唯一一件不能移动的展品。”随着藏族姑娘的介绍,我们好奇的目光都投向大大玻璃罩下,这个异常精致的、多彩细沙描绘的佛国世界:端坐正中的佛、佛周围神态各异的生灵、绚丽斑斓的方城、围绕在方城的那一圈缥缈的气,都恰到好处的拥有了各自的神采,和谐而圆满。这就是传说中的“坛城沙画”,在藏语中叫做“彩粉之曼陀罗”!从展厅四周的照片可知,从2500多年前,佛陀亲自教导弟子制作坛城开始,这门精致绝伦的宗教艺术历代相承,从未间断。制作坛城是一个极其艰辛而细致的过程:4位喇嘛戴着口罩,事先磨成小颗粒状的沙子装在特制的锥形容器里,通过或轻或重的敲打,将沙子漏在模板上,细细堆砌、勾勒,而且要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稍有不慎就要全部重来。我们眼前这个坛城尺寸大且画面复杂,制作完成需费3个多月。这项宗教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坛城制作出来,并不是结束。它的完整过程是:喇嘛们经历数月漫长时间、极尽辛苦之能事,创作出的精美立体的佛国,在享受短暂的成功喜悦及法会过后,是顷刻间将其毁灭,彩沙描述的世界立即化为乌有,细沙被装入瓶中,倾倒入河流。作为俗人一枚,我只是把它当做诠释“世间繁华,不过一掬细沙”的行为艺术。佛界高人对此肯定有标准的解释,以后定要找资料了解了解。当我还在浮想联翩时,藏族姑娘把我们带进二楼的另一个展厅,但见金光灿烂,五彩连绵,一片辉煌,她神秘的说“镇馆之宝”就在此处。宝贝非常非常大,是一幅名为《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的绚丽壮美的唐卡长卷,宽2.5米、长618米,是一位当代藏族唐卡大师用了27年设计的,由400余位顶尖工艺美术师历时4年精心创作而成。藏族姑娘还特别强调:画卷全部采用纯天然的绘画颜料,如金、银、珊瑚、玛瑙、珍珠、宝石等配制的矿物颜料,还有藏红花、茜草、大黄等配制的植物颜料,所以它的色彩比一般唐卡更鲜艳。藏族姑娘介绍说,这幅唐卡绘制非常精美,画卷上拇指盖大的一块的地方,就需要用单根狼毫笔画2000多笔。王工不禁赞叹:“像素好高啊!”藏族姑娘笑了:“这是我所听到的对这幅唐卡最贴切的评价。”这个巨幅唐卡内容真是浩瀚精深,藏族的历史、宗教、天文、地理、人物、民俗、建筑和医药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据说匆匆看完都需要4个小时,我们是走马观花的走了一遍,在藏族姑娘的指点下,着重看了几处画面。大家都感叹,这个唐卡的信息量太大了,脑子都来不及装。不过,大家都对史上级别最高的“援藏干部”文成公主很感兴趣,藏族姑娘介绍说:释迦摩尼塑像是文成公主带来的;把印度传来的佛教称主教,当地原来有本教,与印传佛教融合后,分为许多教派。王工立即追问:“印度佛教的传入与文成公主进藏有没有关系呢?”藏族姑娘也没有解释清楚,留给我们一点悬念吧。主任辞去了大会的宴请,接受了于厅长全体班子成员在龙升御厨的宴请。席间了解到,于厅长是河北人,61年出生,哈工大80级土木工程专业,原任青海省建设厅书记兼副厅长。早餐后,我们带上行李箱,坐上越野车,往海北藏族自治州出发了。上车之前,主任还关切的问我是否还头疼,她说我现在是重点保护对象。哈哈,我发现我的头疼症状已经消失了。我们这辆车的司机是给于厅长开车的老司机王师傅,他在辛苦开车的同时还我们介绍了不少当地情况。途径西宁市郊的“海湖”新区时,王师傅提醒我们看醒目的9栋高楼,他自豪的说这是青海省水利厅新建的住宿楼。我们不禁赞叹:这宿舍楼真好,地段也不错,小区里还有个湖。从西宁市出来,车队冒雨沿着315国道前进,途经的第一个县城是湟源县,第二个县城是海晏县。“湟源”顾名思义:湟水的源头。但是之前据于厅长介绍说,湟源县位于湟水河上游,海晏县才是湟水的发源地。看着车窗外湟水谷地美丽富饶的景色,王工感慨的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昨夜向于厅长询问湟水的情况吗,我的家族与湟水有着非同一般的联系。”我非常好奇,于是他讲了一个安徽望族的故事:母亲家族的祖先汪莱,著有《衡斋算学》七册、《覆载通几》和《参两算经》,在中国数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位清乾、嘉年间著名数学家曾参与水利工作,嘉庆十一年,他受两江督臣之命,制作仪器,测算云梯关和六塘河入海口高程,为治理黄河水害做出了贡献。汪莱的长孙汪廷栋,对数学、舆地学、测绘等均有颇深的研究,为清末杰出的科技人物。同治间,随左宗棠到西北,光绪五年,任河州知州,参与黄河和湟水的治理。光绪二十三年,任陕西水利总局提调,亲赴华州、华阴等地,新开大小河渠二十八道,疏浚旧河十三道,改河一道,引水入渭,涸出水淹地1200余顷,解除了二华水患,并著《二华开河浚渠图说》,一份颇有科学价值的水利著作。为此,清廷特赐“赏顶戴二品花翎”直匾,以表彰其治水之功。至今在安徽歙县老家的宅院“资政第”中,还挂着闽浙总督杨昌浚于光绪十二年赠给汪廷栋的的匾额“泽洽河湟”。王工的家族故事深深触动了我,在丰富的想象力驱驰下,我仿佛看见了一位清风明月的谦谦少年,告别富饶的长江下游的江南水乡,长途跋涉,远赴西北高原,克服了文化差异和水土不服等重重困难,投身水利事业三十余载。直到两鬓染霜,功成身退,告老还乡。家族的精神和生命在某种文明层面上得到了代代递交,一百多年后,王工填报了高考第一志愿,合肥工业大学的农田水利专业,并如愿以偿读了农水专业,但在水利行业工作五年后该行了。而居里夫人为偶像的,第一志愿填报了“高分子化学”的主任,却因同时填写了服从调配,读了农水专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近30年来主任从未有一分一秒离开过水利事业,她现在为“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而不懈努力着。这真是奇妙的历史巧合。王工说:“什么时候咱们组织一次家乡游吧!”诸般人生况味中,有一种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揉,此刻的王工也和我一样吧,驰骋在西北高原上的时候,忽然想念那个万里之外的宁静温暖的家乡了。眼前是个奇特的建筑:两层,座南朝北,平面成方形,两侧为半掩体护坡,正立面造型为斜折线形。一跳下车,热情好客的当地人已经给我们献上了金黄色的哈达。进了纪念馆听讲解后才知道,在1989年之前,这里还是个鲜为人知的神秘禁区——中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国营221厂),曾孕育出了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1993年,该基地退役,整体移交青海省,1995年海北州州府迁至该基地,命名为西海镇,又被大家誉为“原子城”。海晏县原子城所在的草原名叫“金银滩”,被毛泽东称为“命运之石”的铀矿石是在广西“金银寨”发现的,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展览馆有许多绝密件,毛主席的亲笔材料,可惜不给拍照,也记不住,但对那豪迈情怀下的伟大决策留下深刻印象。出了纪念馆,我们坐车来到“爆轰试验场指挥中心”,虽然是不起眼的一排低矮的小平房,但我们对它拥有的光辉历史不敢小觑。共和国的第一朵蘑菇云就升起在这里,还是一样的草原,还是一样的天空。50多年前,从内地大城市来组建基地、研制两弹的小伙和姑娘们,如今都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基地退役解密后,被分别安置到各地过着平凡的生活。他们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美丽葱茏的青春年华,为理想燃烧了短暂的生命。离开原子城时,我拍摄下了金银滩的美景,海北最美牧区,果然名不虚传。心生赞叹之时,司机王师傅又宣布了一个“震撼”的消息:“西部歌王”王洛宾就是在金银滩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车队又前进了一个多小时,进入刚察县,在一条宽阔的河边停下来,这时候雨也停了。一下车,藏民们热情的给我们献上哈达和青稞美酒。我发现大家对藏民敬酒的习俗很了解,在喝酒之前,先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弹三下,敬天、敬地、敬神,表示对敬酒人的尊重。刚察县县委副书记常林负责接待我们,他先给我们介绍了青海湖特有的裸鳞鲤鱼——湟鱼。每年,湟鱼在淡咸水交接处产卵,小湟鱼游到青海湖的咸水中长大。成年后的湟鱼再溯河洄游故乡,生殖后代,所以这条河上不能修水坝,据说每年5月至7月份,沿河道数十里被逆流的湟鱼挤满,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神奇景观。湟鱼生长极其缓慢,一年才增加一两的重量,非常珍贵。我们各自捐款,兴致勃勃的领了小鱼苗,将鱼苗放归河中。几个喇嘛在河边诵经,这条河叫“伊克乌兰”河,名字是蒙古语音译而来,它发源于桑扎斯山南麓,流经刚察县后注入青海湖。我的思绪也和浅黄色的小鱼儿们一样,跳进清澈的伊克乌兰河中,迫不及待的向青海湖方向游去,去见我那神交已久、却从未谋面的圣湖了!并没有立即见到湖,先映入眼帘的是非常大的一片湿地,我们必须下车,步行通过一个为保护湿地生态而修建的千米木桥,才能抵达湖边。以这种方式与青海湖见第一面,恰好不会显得唐突。我们来到的是青海湖最大的湿地——仙女湾,就是藏民称为“拉姆湾”的地方。踏上木桥之前,先看见的是一个大石碑,石碑上刻有唐代李商隐的《瑶池》:石碑正面刻着“西海•瑶池”,看来这是西王母设宴款待中原天子穆天王的地方了。王工立即问道:仙女湾的“仙女”指的是谁?刚察县旅游局的姑娘解释道:仙女可不是西王母,而是高原上尊贵的鸟儿——大天鹅。仙女湾湿地是大天鹅的故乡,秋冬季节大概1500只在此栖息。我们踏着木桥向前走,经过数百只转经筒,经过供奉着“猴马牛羊”四牲图腾的白塔,到达木桥尽头的祭海台……终于见到青海湖了,湖面上万籁俱寂,水天一色,连光阴都有了恍惚之美。青海湖的第一眼,比想象的还要震撼,圣洁静穆,不染凡尘,像青藏高原深处的一个密境。我们举行了藏民的“祭海”仪式,每个人将事先准备好的宝瓶(有机环保材料制作而成,瓶上印有佛教经文)抛入湖中,常林县长说,宝瓶抛得越远越吉利。主任抛入湖中的宝瓶呈“天女散花”状,王工扔得稍远一些,但未散开。祭海台上的风很大,徐主任陶醉的说:风儿像在耳边述说着什么。我想,那是仓央嘉措的袈裟诗韵吧,多少年来还萦绕在青海湖畔。这么美丽的诗句出自一位特别的男子——才情横溢的六世达赖喇嘛、在藏族民间享有盛誉的诗人——仓央嘉措。昨天在观赏《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时,藏族姑娘已隆重介绍了他。他的诗句不染格律诗的古板雕琢积习,均为民间语言,真挚动情。仓央嘉措从小家境穷困,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他15岁时,一群穿着华贵的外乡人宣布他是达赖五世的转世灵童,将他秘密转移,剃发受戒。母亲随他到拉萨后一病不起,第二年竟溘然长逝,临终前没见到整日忙着修炼的他。他一直惦念的、家乡的“卓玛”也被迫嫁给凶残的头人。在那东山顶上,升起洁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庞,浮现在我心上现在人们广为传唱着的他的情歌,应该是他当年思念卓玛时谱下的心语吧。人生若只如初见……失去了母亲和爱人的仓央嘉措更加苦闷,特立独行,最终成了西藏政治矛盾的牺牲品,被押往京师。在途径青海湖北岸时,他离奇失踪。人们都说,他是在烟波浩渺的青海湖北岸,听见了神灵的召唤,踏浪入海,圆寂于此,年仅24岁。远处湖面上的一个小岛若隐若现,这就是来之前的路上,司机王师傅说的“海心岛”吧。他说,这个岛在青海湖中,四周环水。很久很久以前就有僧人在岛上修行,冬季湖面结上厚厚的冰时,僧人用马车拉着一年的粮食上岛,在岛上修行整整一年,第二年冬季结冰时,才能下岛出湖。我站在祭海台上遥望海心岛,试图想象岛上僧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带着真实生活所有的温度与幻想,却远离尘世,在幽绝之境静默自省,独自品尝孤寂和欢愉。下午两点半,午餐在仙女湾旁的草原上的彩色帐篷里开始了。第一次吃藏餐,对于我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看见桌子上热腾腾的奶茶,饥寒交迫的我拿起来就喝了一大口。天啊,好咸,原来藏族的奶茶是放盐的啊。“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当地人介绍说,奶茶是藏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藏民喝奶茶的习惯已经很久了吧。奶茶的原料应该是鲜奶和茶叶,鲜奶没问题,草原到处都有,可茶叶藏区没有种植啊,山高水长,交通不便,茶叶最初是怎么来到藏区的,被普通老百姓广泛接受,而且消费得起的呢?坐在对面的青海省水利厅随行记者“小马哥”回答了我的疑问:通过茶马古道呀,唐宋就有了。藏民以糌粑、奶类、酥油和牛羊肉为主食,没有蔬菜。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能防止燥热,所以藏民养成了喝奶茶的习惯。藏区不产茶叶,内地的茶叶、布匹和日用器皿等与藏区的骡马、毛皮和药材等南来北往,流动不息,逐渐形成“茶马古道”。虽然不在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上,甘、青藏区也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输茶目的地。有了品尝奶茶的初体验后,我跃跃欲试,准备尝试餐桌上的糌粑,但不知道怎么把干面粉一样的东西吃到嘴里。小马哥又热心的介绍起来:吃糌粑时,先在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再将青稞面放进碗里,用手搅拌。等到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用手往嘴里送了。刚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主任和张厅长已经各捏了一团糌粑放在我的碗里。糌粑吃起来有点像内地的炒面,只是颗粒粗一些。捏糌粑时,随个人口味,添加的酥油和糖可多可少。糌粑与炒面的区别是,炒面是“先磨后炒”,而糌粑是“先炒后磨”,而且用的是不去皮的青稞面。最考验我们视觉神经的硬菜是血肠,暗红色,刀切开后,里面是半流质状态,血淋淋的。据说血肠是藏民的上等菜肴,专门用于招待贵客。看藏族同胞们大快朵颐,我又想到了茹毛饮血这个词。我们面面相觑,不敢尝试,只有主任勇敢的吃了一块。最惊喜的食品是酸奶,刷新了我对酸奶的所有的味觉记忆,当地人说这种酸奶都是现做现吃,没有任何添加剂,是真正的绿色食品。也不加水,很“瓷”,表面还有一层淡黄色的奶皮。饭菜吃饱了,藏餐的重头戏才开始:几个穿戴华美的藏族姑娘和小伙唱着祝酒歌,端来银制的酒壶和酒杯,要给我们每个人敬六杯青稞酒。于厅长站起来问:“常林县长,我可不是外人,咱们藏民的规矩是敬酒三杯,有缘相逢,情意深长,吉祥如意三杯酒。你今天怎么敬我们每人六杯呀?”常林县长笑着说,“今天贵客来了,吉祥要加倍。”于是,帐篷里酒和歌再也没有停下来。藏谚“山羊见柳,藏人见酒”,这个乐观豪放的民族天性爱酒。唱祝酒歌也是藏民的习俗。藏族有一句笑话:“喝酒不唱祝酒歌,便是驴子喝水。”谁来敬酒,谁就唱歌。酒歌曲调悠扬,优美动听,内容多为祝福,赞美之辞,也有随兴编唱的。唱完祝酒歌,我们要一饮而尽,不能谢绝。其实,我发现他们的酒歌也不仅为劝酒而唱,而是喝酒就要唱歌,歌助着酒,酒乘着歌。歌酒正酣时,常林县长又提议和我们玩猜拳,石头剪刀布。常林县长的藏文名是“额易”,高山磐石的意思,他那双蓝灰色的眼睛在猜拳时总是紧紧盯着对手,善于察言观色,故为常胜将军。但无论输赢,每个回合双方都开怀大笑,气氛热烈。宴会进行两小时了,大家尚未尽兴。最后王工说,常林书记是咱们湖北建始县委刘书记的同学,等常林县长到了湖北,大家再举杯畅饮。这才散了宴席。我们离开仙女湾后,驱车前往鸟岛宾馆入住。鸟岛宾馆后面的山上有一座喇嘛庙,我和记者小马哥商量,晚饭后出去拍摄晚霞。结果,晚餐刚刚开始时,窗外已暮色四合,采风计划没有实施。早上醒来,拉开窗帘,阳光从天空倾泻下来,世界亮得让人睁不开眼,哈,今天是个大晴天。司机王师傅说:以前去鸟岛要坐船,现在青海湖湖面缩小,鸟岛变成了与大陆的相连半岛,开着车就能过来。是啊,西北气候干燥地区,湖水蒸发量大于注入量,所以水位会不断下降。北魏时期,环湖一周,号称千里,唐代尚称八百里,现在已经不到七百里了。张厅长说,现在我们准备引大通河(黄河的二级支流)的水补给青海湖。但是,近年来甘、青两省已提出“引大济黑(黑河)”、“引大济西(西大河)”、“引大济湟”和“引大济青(青海湖)”等多个调水方案,计划从大通河调出的总水量达25~28亿M3/年,已经相当于大通河年均总径流量了。若这些调水方案都能实现,那么大通河就岌岌可危了。这么一想,刚才还很晴朗的心情掠过一丝忧虑,不断缩小,直至消亡,这就是青海湖的命运吗?高原的早春五月是观鸟季节,我们在蛋岛没有看见鸟儿,只能看录像过过眼瘾了。纪录片子中介绍的斑头雁令大家印象深刻,这种鸟儿在青海被誉为是神圣的“爱情鸟”。因为斑头雁在种群中实行的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成年斑头雁均是双宿双飞的,如果一只死亡,另一只会不离不弃,悲鸣而同亡。司机王师傅证实了这一传说:“是的,早年我们打鸟,打下一只斑头雁,其它鸟都吓得飞走了,但总有一只斑头雁不肯飞走,最终也落得被抓的下场。打一只,能得两只。”听得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希望现在没有人再去伤害这些善良的鸟儿了。接下来,我们驱车至鸬鹚岛。鸬鹚岛很特别,东部悬崖峭立,濒临湖面,悬崖前还有一巨石突兀嶙峋,矗立湖中。巨石上面停满了鸬鹚鸟,俨然成为了鸬鹚的城堡。鸬鹚岛上有木制栈道,可以上岛步行游览,但是主任选择坐船。从湖上看鸬鹚岛,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纷纷响应,看来大伙儿都愿意与青海湖更加亲近些。尽管风很大,但是我们都挤在舱顶的平台上观看风景、拍照,没人愿意留在舱内休息。在海拔3260米的高原湖泊上乘风破浪,天晴日丽,湖光潋滟,天空和海面都沉浸于无边无际的纯净蓝色之中,好像海景。是的,当地的藏民一直称青海湖为“海”,她是旷世绝美的“陆心之海”。从鸬鹚岛出发,车队上了109国道。王师傅说:沿着这条路开,能一直开到拉萨。109国道旁风景旖旎,碧波浩瀚,牛羊成群,帐篷点点,难怪这段公路也是国际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必经之路,今年的环湖赛已在7月上旬举行了。接近中午时,我们赶到海南州的“151基地”了。海南州副州长(江苏省发改委的援青干部)陈副州长、海南州常委书记和共和县书记等领导迎接了我们,并和我们一起在基地餐厅吃了午饭。靠岸很近的湖水中,有一栋建在水面上房子,房顶上面有“鱼雷发射试验基地”几个大字。看来“151基地”和昨天路过的“国营221厂”一样,都隐藏在这遥远神秘的青海省,曾经秘密的为共和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从“鱼雷发射试验基地”这个水上建筑可以看出,这些年来青海湖水位的确是在下降,1964年建的房子,现在已高出了湖面数米了。“151基地”景点距离西宁市只有151公里,旅游开发过度,游乐建筑和设置布满海边,景区内人头攒动,喧嚣繁闹。旅行社一般都会把客人被拉到这里,客人来到这里,就算到过青海湖了。我暗自庆幸,昨天我们去了人迹罕至、浩瀚幽绝的青海湖北岸。这些只到了“151基地”的人肯定不会明白青海湖的美,大美的风景不是浮光掠影的单点停留就能感受的。而且在静默的氛围中,心灵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给内心带来的深深抚慰。不过还是有遗憾,没有看见青海湖的油菜花。司机王师傅说,每年七月中旬才能看到。可以想象,大片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盛开在蔚蓝色的海边,那该会是多么强烈的视觉冲击啊。高原的中午似盛夏,阳光好热烈。我们从餐厅出来站了一会儿,已经晒得后背发烫、脸快爆皮了。不知哪位从西宁给主任捎来的墨镜及时发挥了作用,也不知哪位细心的人给我们每人发了一顶牛仔帽。湖边的游客很多,我们在码头等了一会儿才上船。在船上,导游介绍:青海湖每年冬季结冰是在一夜之间全部完成的,春天来时又是一夜之间全部融冰,没有渐变的过程。船在湖面上行驶半个小时后,上了“二郎剑”半岛,据说因为这个半岛形似二郎神的宝剑,由此得名。上了岛,大家分头活动。王工兴致勃勃的去逛旅游商品小铺了,拿着一个栩栩如生的蜜蜡小猴,和老板讨价还价。再回头看看主任,她已跳上一匹马,疾驰而去。我也小心翼翼地骑上一匹小白马,慢悠悠的在草地上溜达。岛上还有个高原圣湖坛,108个小转经筒和8个大转经筒内都装满了经文,圣湖坛4个入口的佛像分别是大日如来、四臂观音、护法神和绿度母。圣湖坛五彩经幡后面一片幽静的海滩吸引了我们,我们在细软的沙子上走了许久,看海水一波一波涌上岸来,阳光在波涌的泛光,熠熠生辉。有人弯腰将手伸进水中,感受海水浸润肌肤的清凉。有人情不自禁的对着蓝天和海水大声呼喊,这是我们在与青海湖告别的方式吧。藏民有绕着这个圣湖磕长头的习俗,称为“转湖”。我们昨天从西宁出发,沿北线到鸟岛,今天从鸟岛沿南线返回西宁,也是“转湖”,虽乘车而行,但同样怀抱虔诚之心。虽只有短短两天时间,但我们都已经爱上了这片清澈纯美的高原湖泊。回西宁的路上,天空的云多了起来,天色渐渐暗了。车队过了一个加油站后,蓦然看见前方有巍巍然一座雪山,铁灰色,颇有质感。这就是日月山吗?相传聪慧美丽的文成公主受父皇之命,带着大批卫队、侍女、工匠、艺人和大量绸缎、典籍、医书、粮食等嫁妆,从长安迤逦西行,到拉萨和亲。经过日月山时停留了两个月,休整并学习骑马。为了保证公主一路顺利,唐太宗命沿途官府修路架桥,造船制筏,建筑佛堂。文成公主进藏的路很快成为一条站驿相连、使臣仆仆、商贾云集的交通要道。之后,金城公主也是通过这条路进藏和亲的,这条路就是大名鼎鼎的“唐蕃古道”,它绵延3000公里,传颂1300年。日月山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点,有“西海屏风”和“草原门户”之称。翻过了日月山,文成公主就真正踏上青藏高原了。在日月山下车时,下雨了,风很大。大家都冷得瑟瑟发抖,想找棉袄穿,算是体会到了高原的“一天有四季”。文成公主在日月山停留的那两个月里,是什么季节?在遇到这种风悲雨愁的天气时,她会是何等的思念长安和亲人,以至于她思乡的泪水汇聚成一条东流的小溪。但是善良的公主担心小河东流到长安后为亲人见后担心,祈求上苍。神灵为之感动,使这条小溪西流,汇入青海湖。“众河皆向东,唯此向西流”,因此这条小溪被人们称为“倒淌河”。日月山上的导游介绍了青海湖和日月山的关系:青海湖原来是一个外泄湖,周围有100多条河流注入湖中,同时湖水又从东面注入黄河。大约距今100万年前的第四纪,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发生了强烈的隆起,拦截了青海湖的出口,原来从青海湖向东流出的河流,被迫向西流入青海湖,青海湖成为一个只入不出的闭塞湖。在日月山稍作停留后,我们继续前行,翻过日月山。刚刚还是广漠草原,帐篷点点,一幅塞外风情画。现在眼前全是河套谷地,良田片片,一派塞上江南风光。没有多久,车队驶入西宁城了,接近7点时我们赶到饭店吃粥,粥很暖胃,很舒服。青海省骆惠宁省长及其夫人邀请我们在胜利饭店共进早餐。他乡遇故知,大家笑忆当年之美,骆省长还与主任讨论了青海省与长江委在水利水电方面的合作意向。早餐后上车离开时,骆省长的秘书递上名片说,主任在青海有什么事,随时都可以和他联系。出了西宁市,车队向西南方行驶约25公里,到了一座繁华热闹的镇子,湟中县的鲁沙尔镇。湟中县地处湟水谷地及两侧山地,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县城,又是一个和湟水有着紧密联系的县城。鲁沙尔镇因中国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而闻名于世,传说藏传佛教祖师宗“喀巴”诞生于此。当地人都说因为先有塔,后有寺,所以叫“塔尔寺”。我们的车在“塔尔寺管委会”的小院子前停下来,大家下车进了院子后,都不敢大声说话,摘掉帽子和墨镜,毕恭毕敬的依次进门,双手捧着哈达呈给活佛,由活佛戴在脖子上,有赐福消灾之意。据说这个活佛是第七世孟嘉活佛——洛藏图旦加措,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随后,大家围着活佛坐下,听喇嘛介绍塔尔寺的概况,最后活佛还与我们一一合影留念。塔尔寺盛名之下,游客众多,寺院内人头攒动,略失肃穆之感。张厅长和小徐一直在为藏传佛教有哪几大寺院而争论不休。我想跟着导游走,但是人太多,挤不上去。只是听到了她介绍塔尔寺的大经堂,“大经堂相当于大学里的大阶梯教室”。挤进大经堂一看,果真很大,昏暗的光线掩藏不了经堂的五彩缤纷和富丽堂皇。堂内的地板上整齐摆放着好多佛团垫,让人不禁想象千余个喇嘛集体打座诵经的盛况。堂内满墙的堆绣挂佛,导游着重介绍了几位传奇人物,可惜都没有记住。中午在湟中县水利局的一个小院子里吃饭,地方风味主食“粩饭”很受大家欢迎。2010年4月14日之前,与“玉树”这个地名紧紧关联的是“三江源头”、“天赐家园”和“最后的天堂”等等美丽的词语。作为我国最后一个未开发的藏族聚居区,她神奇壮美,历史悠久,宗教和文化底蕴深厚。4.14黎明前的那场噩梦,使山河变色,江源呜咽,草木动容,玉树不再宁静,人们突然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吵杂的叫喊声、哭泣声与冲天而起的尘土相互交错,使玉树蒙上了阴霾。4个多月过去了,玉树怎么样了,牵扯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去玉树不是我们一时冲动,而是坚定的信念。约45分钟后,飞机在玉树巴塘机场降落了。下了飞机,我们全体人员在机场合影留念。这是个不平凡的机场。上世纪20年代,巴塘滩就被民国政府确认为玉树县理想的机场地址。1942年,巴塘机场开工建设,之后两建两废,直到2009年8月,新的巴塘机场正式通航。来机场迎接我们的玉树州领导说,地震的第二天晚上,温总理的专机就降落在了这里,地震的第四天上午,胡总书记乘飞机抵达这里,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还运来大量救灾物资。在玉树抗震救灾期间,巴塘机场以最高的效率搭建了生命救援通道,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大雨刚停,空气寒冷潮湿,雾茫茫的空中飘着灰白的云絮,巴塘的草原和山峦显得沉郁而悲伤。这次地震之灾偏偏发生在了玉树州人烟最密集的地方——结古镇。一直在结古镇负责前线指挥工作的张世丰副厅长叹气:“地震之前的结古镇是非常美的。”玉树州副州长江永俄色告诉我们,结古镇的“结古”是藏语“九个高僧诞生的地方”的意思。这座高原小镇是历史上重要的民间贸易集散地,著名的丝绸之路、麝香之路、茶马古道和唐蕃古道等都经过这里,千百年来,往返频繁的汉藏使者、传经布道的僧侣、虔诚朝拜的信民及南来北往的商旅都曾在这里落脚,多姿多彩的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传承。而我们现在看见的结古镇却是满目疮痍,到处都是蓝色的救灾帐篷。欢乐的“扎西科”赛马场,一年一度的玉树赛马盛会举办的地方之一,现在却笼罩在灾后悲情中,赛马场上布满了帐篷和救灾物资,成为灾民的主要安置点。“那就是结古寺!玉树州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顺着张厅长指引的方向看去,一座绛红色的寺院依山势而建,殿堂僧舍错落有致,远望似多层楼阁耸立,但寺院中有一大堆废墟,“那是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大经堂,地震中毁了,太可惜了!”张厅长说。因为惦记着灾后的水利工作,主任决定不休息了,直接去“直门达”看望水文职工。经过新寨村时,张厅长提醒我们看路边的玛尼石堆。这个玛尼石堆是世界上最大的,玛尼石多达25亿块左右。张厅长说:“地震后玛尼石还多出来一堆。文革时期用去建房子的玛尼石,地震后,房子倒了,石头又还回来了。”藏民认为,念一遍“啊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就相当于念了一卷经书,反复诵念,可消除罪孽,修得来世。藏民把《六字真言经》、《大藏经》、各种佛像或吉祥图案凿刻在石头上,堆起玛尼堆,就算圆满了一件功德。新寨玛尼石堆是在两千年的悠长岁月中,远近的藏民用虔诚堆积起来的信仰、情感和祈愿。如这三江之源的涓涓细流,绵延千万里,汇聚成滔滔东去的大江大河。沱沱河蜿蜒而下,与当曲汇合后,就成了滔滔的通天河。通天河的藏语名字叫“珠曲”。传说通天河是通往天界的一条河,“径通八百里,亘古少人行”。通天河向东,横穿玉树,从直门达峡进川后为“金沙江”,在宜宾以下始称“长江”,浩荡东去的长江到了家乡又称“扬子江”。一条亿万年生生不息的大江,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到了巴塘河汇入通天河的河口,大家纷纷下车,观看两河交汇的景象。清澈的巴塘河与奔流的通天河形成明显的色差:一青一黄。河口对岸山坡上有大大的彩色藏文,江永俄色副州长说那是“流淌着诗篇的河流”的意思。附近的藏民每年要把“金桥”(108块玛尼石)放到汇入通天河的溪水巴塘河,河水从“金桥”流过,带着他们的美好祝愿,流进通天河,流入长江,流向东去。通天河畔随处可见的五彩经幡,表达了藏民对树灵和水神的敬畏与供奉。还有,通天河结冰时,藏民会用细沙撒在冰面,拼出大大的六字真言。细沙蓄热,不几日穿透冰层落入水中,冰面会出现镂空的大字。这是为去世者超度亡灵,为入世者消除孽障。总之,藏民对于佛教的虔诚,对大自然的热爱,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中都一一体现。车队继续溯通天河而上,峡高谷险,河水湍急,水势凶猛,终于看到了那种延续了千万年的原始野性的奔流。“洋洋光浸月,浩浩影浮天。灵派吞华岳,长流贯百川。千层汹浪滚,万迭峻波颠。岸口无渔火,沙头有鹭眠。茫然浑似海,一望更无边。”(《西游记》中对通天河的描写)晒经台是我们通天河行程中一个诙谐的小插曲。所谓的晒经台就是通天河畔的一块磐石,石面漆黑如墨,上面似乎有隐隐约约的梵文字迹。相传,唐僧从西天取经归来,又路过通天河。由于忘记了河中老龟的代问年龄的嘱托,老龟一怒之下把唐僧师徒掀下河去。唐僧师徒扑腾着上岸后,在此晾晒淋湿的经卷,谁知最后一页经卷上粘在了石头上,所以唐僧取回来的经卷少一页。大家看了晒经石后都纳闷了,难道江苏人吴承恩写《西游记》之前,不远万里来过此地,得到了写作灵感?万里长江上的第一个水文站,是位于小唐古拉山地区、海拔4700多米的“沱沱河”水文站。接下来的第二个水文站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个,日夜守望着通天河的“直门达”水文站。直门达水文站为通天河下游控制站,1956年正式建立,现由长江委与青海省水利厅共建共管。一茬又一茬的水文职工在这海拔3560米,杳无人烟、交通闭塞的大江峡谷中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直门达水文站的职工都站在门口迎接我们,主任走上前去,亲切的询问一位职工:“你是这里最年轻的吧?哪里毕业的?”小伙子面色黝黑,略带腼腆的笑,一一回答了主任的问题。主任在水文站的小山坡上听取了站长的工作汇报,并详细询问了水文站控制断面多年径流量、历史最大流量、当日实测流量等数据。于厅长说,“咱们这个水文站条件非常差,连交通工具都没有,这次主任来一是看望大家,二是给大家带来长江委捐赠的一辆生活用车。”小小的水文站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临走时,主任和直门达的职工合了影,还叮嘱他们要保重身体,并勉励他们继续灾后重建和长江水文工作做出新的贡献。准备离开水文站时,听说南水北调西线的水源工程——侧坊水利枢纽工程坝址,离这里十几公里,主任说要去察看。虽然天色已暗,水文站的人说上游路不好走,主任还是坚持要去。于是我们离开水文站,继续溯江而上,果然山路崎岖狭窄,稍不留神就可能滑落峡谷。到达侧坊之前,我们意外的发现了位于通天河畔的“三江源保护区纪念园”,停车下来查看,发现园子的铁门紧锁。于厅长解释说,这个园子在地震中有损毁,所以现在暂时不对外开放了。我们只能站在园外朝里面张望,不大的园子中矗立着一个白色的纪念石碑,碑的正面是江泽民先生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几个大字,背面刻着长诗:仔细看石碑基座,确实有些破损。园子里高高耸立的旗杆上,鲜红的国旗还飘扬。于厅长自豪的说,2000年8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这个纪念园是他任青海省建设厅厅长时修建的,他参与了设计方案的确定。纪念碑用56块花岗岩雕出了代表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向上展开的手掌,象征着团结的力量和对未来的信念。碑体高6.621米,象征着长江发源地各拉丹东海拔6621米的雪峰。碑基座面积363平方米,象征了三江源流域36.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基座高4.2米,代表了三江源平均海拔4200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这里雪山圣洁,江源清纯,草原宁静,人民善良。刚才一路上看见,藏民在人迹所能到达的山口和河边,都堆起了玛尼石,拉起了五彩经幡,撒满了风马纸片,以寄托他们对山、对水的崇拜。可以说,三江源藏民敬天惜地的情感,超越了对所有生命的热爱,上升到了对一切自然万物的尊重与崇尚。高原生态脆弱,需要我们更加用心的去呵护。通天河的上游地区生态保存算是最完整的了,50年以前那里还没有人烟。但是,近10年来通天河的北岸形成了长达40公里的沙化带,上百米高的山丘变成了沙山。沙丘淹没的草场又形成新的沙丘。大量泥沙又被流水和大风带入通天河,所以,现在我们眼前的通天河已变成滔滔黄流,而且河两岸还不时出现大片沙地。三江源地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承担着生态保护、水源涵养、保障供水的功能定位,是全国最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所以,退耕还林、生态移民、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项目已相继实施。今年10月份,主任将率队赴长江源综合考察,对源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的规划制定、实施方略、技术路线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这是我们造福三江源,利国利民功千秋的事业。晚餐时见到了玉树抗震英模——玉树州州长王玉虎,虽然他有个藏文名“仁青尼玛”,为“宝贝太阳”之意,但他受文革影响,没有学过藏语。晚上我们住在青海水利厅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活动板房里。我和张厅长、随行的闵医生同住一个小房间内。闵医生告诉我,现在这里的条件已经非常非常好了。刚刚地震时,她就来到这里,4月的高原是非常冷的,他们都睡在四处漏风的帐篷里,睡了两个星期后,才搭建起活动板房。睡觉之前,大家排队来让闵医生测血压和心跳,主任的血压最正常,是70—110。我的血压最低了,50—90。玉树的第一晚,大家都睡得不安生,板房不隔音,自己翻来覆去的同时也听见左右隔壁房间的动静。早上下着大雨,非常寒冷,张厅长嘱咐我穿上保暖内衣,又给我每人发了两粒红景天吃。上午8点半,青海省水利厅抗震救灾工作汇报会就在简易的板房会议室里举行了。于厅长主持会议,副厅长张晓宁、张世丰、尚长昆,水文局严鹏,和玉树州结古镇的领导江永俄色、达哇、英德等参加了会议。会上先播放了青海水利厅录制的抗震救灾纪录片《雪域集结决战玉树》,片子分为玉树之殇,党的光辉,雪域集结,防治灾害,抢通供水,保障供电,美好玉树,情驻玉树等8个部分。深情讲述了水利人在玉树这块高天厚土上展开的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千里大救援。片尾曲《献给明天》,催人泪下。有世上最亲,最亲的草原让我牵着,牵着你的手随后,张厅长汇报了水利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他说:地震当天我们就赶到了这里。这次地震受灾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遇难2698人,失踪270人,18万饮水受到影响。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3件事是:过渡供水、供电和应急防洪。具体工作一是防治次生灾害。禅古水电站大坝震损严重,进行了应急除险加固工程。二是应急供水保障。紧急向灾区移动供水,抢修原供水设施,新建供水工程等项目4月29号全部完成;三是应急电力保障。西杭和当代电站震毁,禅古和拉贡电站震损,我们对电力设施进行抢修,4月21日全面恢复供电。四是防洪度汛安全。巴塘河和扎西河的防洪堤损毁,几乎所有沟道的排洪渠被废墟掩埋,我们进行了应急除险加固工作,赛马场安置点的防洪工程,6月30日全部完成。五是后方鼎力支持。我们收到省内外捐款500万元,其中长江委捐款365万元,协调落实抗震救灾应急抢险资金1亿多元,落实价值500多万元的救灾物质,为救灾一线提供保障。张厅长最后还讲了他们遇到的困难,他说,我们在水利部指导、长江委具体帮助下,第一时间启动了灾后重建水利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我们下一步的工作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一是工程用地困难,拆迁艰难;二是水利项目要等待与房建、道路、景观等建设相配合,进展慢;三是已经建成的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尚未落实;四是州县水务部门自身能力弱,缺少技术人员、办公设备和车辆。看了纪录片,听了省厅的汇报后,主任动情的说,我们这次来考察玉树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是看望和慰问为玉树抗震救灾作出贡献的青海水利系统的干部职工的。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青海省水利人表现的非常出色,前后方互动,展开了一场坚韧不拔、艰苦卓绝的斗争,很好的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你们的任务。她说,在抗震救灾中,你们发挥了巨大作用,科学有序的开展工作,完成了救灾第一时间至关重要的“一防两供”。在灾后重建中,你们也是在第一时间为政府编制规划,为快速恢复灾区人民生产生活作出贡献。你们的行动感动了长江,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遇难者已经长眠在巴塘河畔,活着的人在这4个月里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特别是看了纪录片后,我特受感动,特受教育。青海玉树州是三江源的核心区,96%的人口是藏民。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你们所作的一切是惊天动地的壮举,是“水利为民”的诠释,是交给灾区藏民的一份满意答卷。震前不久,丛乐厅长带队来过武汉。听到玉树地震的消息后,我们非常难过。长江委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工作小组开赴前方,前后方紧密配合,仅用了三天时间,与你们共同确定了禅古电站大坝除险加固方案。不仅在工程技术上给予支持,长江委在爱心捐款时,也与青海人民心心相印,委内干部职工纷纷自发捐款,水保局的退休老职工特地从上海捐来4000元。中央确定的灾后重建期为3年,实际上可以施工的无霜期只有1年。所以,灾后重建难度很大,任务繁重,大家必须继续齐心协力。主任还提了几点要求,她说:一是在等待审批的过程中,抓紧开展前期工作。二是规划的防洪、人饮、灌溉、农电、水保、水利系统等6个方面内容是比较科学、完整的,范围包括了玉树州全部46个乡镇。要把握好机会,大灾之后是大建设。三是要吸取教训,设计标准、施工材料和工艺都要遵循高标准和高质量。四是尽可能保证工期。在此过程中,长江委将一如既往,根据你们的要求,在技术上进行支持,做政府的质量监督。最后她以“大美青海,参天玉树”这八个字结束了讲话。最后是于厅长讲话,他说,主任给了我们的巨大鼓舞,我们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但还要继续发扬“5个特别”的青海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主任对我们提出了要求,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去完成。地震后的中心广场上,依然矗立着一个完好无损的巨大铜像——横刀立马的英雄格萨尔王。玉树是藏语“遗址”的意思,格萨尔王王妃居住过的地方。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格萨尔王被描述成神、龙、人三者合一的英雄,他降妖伏魔,抑强扶弱,有着特殊的品格、非凡的才能和强大的神力,在藏民心中有着无比崇高地位,受到景仰与膜拜。“只要格萨尔王的铜像不倒,只要加呐玛尼还在,只要朋措达杰山不移,玉树就还在!”玉树发生地震后,人们常引用这句玉树谚语。面对地震,藏族同胞勇敢坚强,有着重振家园决心和信心。是的,我们相信,玉树不倒,青海常青。捐赠仪式在寒冷的风雨中开始了,主任坚持不打伞、不穿棉大衣。仪式举行完毕后,主任查看了镇子里所有水利工程的灾后修复和重建情况。午饭就在指挥部吃的,只有一个厨师,隔壁的水文职工也来帮忙,做了两大桌子热腾腾的饭菜,在这寒冷的日子里真是温暖人心。午餐后车队立即出发,前往玉树州的东南部,和西藏昌都地区接壤的囊谦县,察看澜沧江源头。这次地震,囊谦县也受到了影响。玉树州副州长江永俄色担任我们此行的向导。雨停了,天阴阴的,车队沿着巴塘草原上的公路行驶。初次上高原的我,看见雪山皑皑,兴奋不已。这时,我们接到夏总从映秀打来的电话,得知今天下午温总理专程深入到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现场,察看灾情。温总理在现场与水利专家研究岷江水道治理方案和泥石流抢险治理方案时,四川省水利厅冷厅长和胡副厅长介绍了由国家防总和长江委专家组成的水利专家组。在得知夏总是长江委人时,温总理久久握住夏总的手,好长时间都没有放开。温总理亲切的问:“是蔡其华的部下,目前方案如何?”夏总说,方案很好,要继续疏挖河道中的淤积,加固截水堤。温总理讲,一是束水归槽;二是大堤保护映秀镇安全;三是要研究继续治理泥石流沟,给水流出路。最后温总理向长江委人问好,希望长江委人继续做好方案及工作。温总理在映秀的讲话,让远在玉树高原的我们倍受鼓舞。车队经过海拔4504米的尕拉尕山垭口,孜曲河峡谷后,宽阔的扎曲河谷出现在眼前。河谷田野里绿草如茵,清爽的青稞气息扑面而来,不愧为“玉树的江南”,囊谦县的哈达和青稞美酒已经在路边迎接我们了。囊谦县98%的人口是藏族,县里的虫草在整个藏区都是相当出名的。扎曲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境内,是澜沧江的正源,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县附近与昂曲河汇合后称澜沧江。澜沧江在藏语中称为“扎曲”,是我国的第五大河,流经六个国家。扎曲河谷在囊谦县境内变得非常开阔,扎曲河呈现网状水系。玉树地震灾后,扎曲河景观设计方案广泛征求采纳了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的意见,不断完善修改。河景观建设中的水利、防洪体系都是按照50年一遇设计的。过了扎曲河上的“金巴慈善大桥”,就到囊谦县县府所在地香达镇了。在囊谦县委县政府的院子里,我们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捐赠仪式。仪式后,我们出了县城,继续前行。不久,车队下了214国道,驶上了一条土路。沿途看见很多藏传佛教的白塔、庙宇、玛尼石堆和五彩经幡。这里属于康巴地区,有丰厚的藏传佛教传统,而且是以白教(嘎举派)居多。还经过达交古村落,制作工艺原始、生产优质土盐的白扎古盐场,加然神山西坡上的公雅寺,进入白扎乡的尕尔寺峡谷。尕尔寺峡谷号称澜沧江第一峡谷,这里呈现出青藏高原少见的峡谷森林景观。峡谷内是白扎林场,藏猕猴的自然繁殖区。峡谷里的路很不容易走,车轮在布满沙石、泥浆的狭窄路面上辗转,路两边的怪石嶙峋,山坡上长着松、柏及各种灌木,与道路同行的是被狭小河谷束缚显得焦躁的红色的巴日曲河。这样崎岖的路似乎很长很长,直到夜幕降临之前,我们终于来到一片略微开阔的山谷间的河滩平地,名叫“尕尔玉嘉原始帐篷部落”的营地。营地四周的山上长着短针松,有点像天山天池的景致。每个人下车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领了一件军用棉大衣穿上,这里真的很冷。晚上大家在帐篷里吃藏餐,囊谦县水务局局长永定是藏族人,外号叫“大胡子”,擅长酒歌。在他悠扬的歌声中,大家都不知不觉喝了很多酒。我在帐篷外和两个美丽的“瑟嫫”(藏语,姑娘的意思)聊起了她们俩身上的藏族服饰。藏族传统服饰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像项链、腰带等配饰,都是老人们留下来的。她们自豪的托起项链向我展示:“我们家里最值钱的东西都戴在身上了,就是这个,天珠。”他们认为,天珠是神创造的超自然之物,一旦拥有天珠,即是无限福慧的开始。据说一颗“九眼天珠”就值百万。“小马哥”又补充道,天珠其实是一种稀有的宝石,九眼石页岩,有天然的磁场,能造成神奇感应。天珠在青藏高原吸收天地灵气,接受加持,是著名的“藏密七宝”之一。晚餐后,换上藏袍的主任和于厅长点燃营地中心的熊熊篝火,晚会开始了。藏民是“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瑟郎和瑟嫫们围着篝火跳起了白扎卓根玛舞。他们舞姿舒展,瑟郎洒脱,瑟嫫优美。主任也穿着藏袍围着篝火跳了好几圈,还饱含深情的独唱了藏族歌曲《遇上你是我的缘》。我们也忍不住上去,手脚跟着他们比划了半天,但就是跳得不好看。我跳了一小会儿就坐下来,不敢轻举妄动了,心慌慌的,毕竟这里的海拔是3960米啊。晚会结束后回到帐篷,张厅长给我吃了两粒维C银翘片,过了许久,我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开始有点倦意了。睡觉前看看帐篷外,篝火未熄,还有影影绰绰的几个人坐在篝火旁聊着什么,只听见其中一个人在说:“这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一个晚上”。清晨,从雨点敲打帐篷的声音中醒来,被子好柔软,都舍不得起来。享用了淳厚浓郁的奶子和鲜美的粩饭后,我们乘车继续向着峡谷深处进发,山路泥泞,石头磕磕碰碰,还不时需要涉水而过。峡谷尽头,豁然开朗,群山环抱着一个小小的高山湖泊。抬头望去,云间有一座寺院就建在高耸的山体上,高峻,挺拔。还有数百间寺院建筑,不规则的分布在山南边的这个大山坡上,从上至下。这就是尕尔寺,因为地处偏僻,好多青海人都没有来过。上山的路又窄又险,我们的车冒着大雨在山路上摇晃着、小心翼翼的前进。司机王师傅一边开车一边嘀咕着:“为什么要把寺庙建在这么高的悬崖上呀?”我想,是不是只有在这海拔4180米的悬崖上,僧人们才能够聆听到天界的梵音啊?来玉树的这两天,看见的藏传佛教寺院都建在山上,这也表现了是宗教文化传承和散布所必需的,某种独立精神、超逸情怀。尕尔寺的大管家接待了我们,他介绍说这是一座白教寺院,分为上寺和下寺,下寺在半山腰的巴麦村。尕尔寺有近1000年的历史,传说公元700多年前,莲花生大师曾在此镇修行。“镇寺之宝”是一对奇特的转经轮,传说为文成公主进藏和亲时带来的,一直安置于尕尔寺上寺,每天24小时由僧人用手去转动它,1300年漫长时光里都从未间断过。大家都脱了鞋进主殿,虔诚的拜了那个传奇的转经轮。大管家还说,尕尔寺共有200多个僧人,寺里的三个活佛中,有两个出国募集善金了,只有孟久活佛还在寺院里。寺院地处荒凉之地,巴麦村的孩子们读书困难。为此,尕尔寺资助了当地的三所小学,教汉、藏、英三种语言,来这里的老师都是无偿支教的。最后大管家还带我们去见了活佛,大家依次爬上一个黑暗狭小的土石阁楼,请求住在里面的68岁的孟久活佛摸顶赐福。活佛还赐给我们每人一个平安符和一小袋药丸。药丸是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的红色小颗粒,叫做什么没有记住,好像是“藏红丹”吧。大管家说,只要不舒服,就可以吃。昨晚和我聊天的那两个“瑟嫫”特别开心、兴奋,她们也是第一次见到孟久活佛,平日里活佛不接见外人的,这次是给了我们特殊待遇了。大雨刚停,白色的云团之间露出了蔚蓝的天空。牦牛们悠闲的吃着草,或者泡在清澈的溪水中。两、三个牧人相互依偎着坐在草地上,一会儿望望水,一会儿望望天。多么祥和的一幅草原生活画卷。王师傅说,这里的人们一年中有20多天是在挖虫草,其余日子都在放牧。其实,为了使牧民们从原始散居的游牧生活跨入现代城镇的定居生活,政府给牧民免费盖了房子,让他们有固定居所,但是这一路上看见的整齐的砖房都是空置着的。牧民们继续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在冬季草场与夏季草场间长途跋涉,风餐露宿。是佛教信仰,是广袤高原滋养了藏民宽容、自足的心态和绝尘的气质。我们只是草原上的匆匆过客,能把这雪山、草原、森林和溪流装进镜头,已是一种缘分与福气。还有那深山里的寺庙,那莫测的风,那湛蓝的天,那变幻的云,能有缘得见,能感受着高原的高度,感受着高原的神奇,还有高原的自在,都是缘分,都是天定,在匆匆旅途上。一大早,主任在结古镇内巴塘河和扎曲河交汇处,即玉树地震的核心区时,察看灾情。这里的桥因为是新建的,没有震损,河两岸的临时防洪堤是铁笼子和鹅卵石构建而成的,张厅长说,这些铁笼子是我们长江委不远万里从武汉运来的。巴塘河对岸的“勒巴沟”里就有文成公主庙,可惜我们这次没有时间去了。我还是在想,文成公主的庙怎么会建在离拉萨如此遥远的玉树呢?玉树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公主进藏时肯定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还发生了一些感人的故事吧。1300多年来不断的香火,不仅是对这位伟大公主的怀念,也是藏汉团结的象征。从日月山,到白扎乡,到勒巴沟,这几天我们所到藏区的每一个角落,都看见了一个汉族的公主千百年来如此受藏民爱戴,这多么让人感动。遗憾的是,公主入藏9年后,松赞干布就英年早逝,而他们尚未生育子女。其时她才25岁,按照唐朝规矩,她可以回长安。但她依旧生活在吐蕃,直至逝世,也葬于琼结,和丈夫灵归一处。玉树,这是一个太让人留恋的地方。宛若星光的酥油灯点燃了一腔赤诚,一生的瞩望;转过嘛呢堆,转过岁月的年轮,一代过去,一代又来,送走的是今生,留下的是永恒……10点20分,飞机降落在了西宁曹家堡机场,我们就在机场所在的互助县吃了午饭。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是青稞酒之乡,也属于湟水流域。在青稞酒厂的天佑德餐厅里,身型高大的县长介绍说,此处青稞酒业位于青海之首,用的是山西汾酒的工艺,而酿造主料为青稞,酒曲为土豆。酒型最近被业内评为“清雅型”。常务副县长姓曾,籍贯湖北天门,原任县水务局局长和酒厂厂长。在酒厂吃饭,难免喝多,王局长就在饭后离开时突然从台阶上滚下来,据他自己说是因为酒后唱花儿,导致大脑缺氧。还好只是膝盖受了外伤,把我们都吓了一跳。下午我们回到西宁市银龙宾馆休息。晚上青海省副省长高云龙在胜利宾馆宴请我们,于厅长和张厅长也参加了。席间主任和高省长谈了水文站共建和开展水电站前期工作等合作意向。晚饭后,骆惠宁省长又亲自来看望主任,主任介绍了这次我们考察的情况,并建议省长加快澜沧江水电开发。省长一再说明这次主任来青海,他没有能抽出太多时间的原因。他明天飞北京,当晚飞回来,第二天主持国务院视频会议西宁分会场,接着还要去东北各援青省市,日程都是双方早已定好的。没有买到回汉的机票,忽然多出来一天在青海,张厅长准备带我们去了她的家乡,贵德县。今天早上主任和于厅长在银龙宾馆的餐厅里,给马上就要奔赴去舟曲灾区的王局长过了生日。我们吃了蛋糕,王局长的脸上被抹了奶油,大家都好开心。这是第三次在青藏高原由主任给王局长过生日了。席间,于厅长说,钱其琛副总理2000年来青海视察,在海晏县西海镇说,没有两弹,中国在国际上就没有这样的地位,这里应该建纪念馆。随后,中央四位常委批示,同意青海在此建纪念馆。原子城就这样成为旅游热点。钱总理的题词“天下黄河贵德清”,又使贵德名扬天下。这番介绍激起了我们参观考察贵德县的浓厚兴趣。从西宁驱车南行,越过海拔3820米的拉鸡山口,又很快下到海拔2000多米的河谷平地。这么大的落差,就算睡着了,还是感觉到耳膜有微痛。从西宁到贵德是两小时车程,听司机王师傅说,隧道正在修建,等隧洞通了,只需要40分钟了。那样的话,贵德是当之无愧的“西宁后花园”了。未进县城,先认识一个贵德企业家——喇海青。这是个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字,据说在青海省内,叫“海青”的人很多。我们先到喇海青开发的地质公园,看到了鬼斧神工的丹霞地貌,并品味了以地貌为载体的哲学与艺术的思辨,“人缘千古情为缘,与脉绵延根在地”。进县城后我们还参观了喇海青的黄河奇石馆,喇夫人亲自给我们讲解,还让我们品尝了贵德的香甜多汁的梨,并欢迎我们梨花节时再来贵德。贵德位于黄河源头的下端,黄河流经贵德全境,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刘家峡守户。贵德县城里有青海省保存最完好,栽植年代最悠久的人工林,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随处可见,森林覆盖率高达98%,草茂林密,森林气息浓郁。位于县城中心的南海观音庙是观看贵德县全景的好地方,站在“龙脉”(据说被刘伯温挖断了,所以之后贵德县里没有出皇帝)上俯视贵德县,它是荒凉黄土高原中出现的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令人啧啧称奇。贵德县委副书记叫王延庭,藏文名是“拉青坚措”,意为“吉祥的海洋”。他无比激动地告诉我们,钱副总理10年前的题词脍炙人口,早已成为激励贵德人民保护黄河、开发旅游的巨大推动力。之后我们终于来到钱副总理亲笔题词“天下黄河贵德清”的黄河边。看着“少女时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河水清澈碧绿。黄河两岸林木葱郁,芦苇丛生,一派娟秀水乡风光。大家不停的感叹:这是黄河吗!真是不可思议!中午品尝了回族美食后,我们去贵德县与贵南县交界处,参观了黄河干流上最大的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拉西瓦”是藏语,“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的意思,意在表明峡谷之深。站在电站右岸的平台上俯视,只见黄河峡谷险峻幽深,拦水大坝壁立千仞。
安卓下载

扫一扫漫写短文网APP点击进行APP下载

IOS下载

扫一扫漫写短文网APP点击进行APP下载

手机访问 MAP TAG RSS
欢迎访问漫写短文网 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夏都西宁

时间:2013-10-12 22:41:40    阅读: 次    来源:漫写短文网
作者:胜寒

《夏都西宁》(胜寒)

南北两山对峙间,湟水过境向东延。

爱上海同城缘取西陲安宁意,海藏咽喉接羌汉。

唐蕃古道必经处,丝绸南路将此连。

古来西平兵争地,中国夏都不二选。

版权作品,未经《漫写短文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漫写短文网微信号:duanwenxuewang,鼠标移到这里,一键关注。
我要投稿
散文投稿 - 诗歌投稿(漫写短文网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 投稿指南 ]
2 条评论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最新评论
猜你喜欢精彩阅读
如果您有更多好的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82578687@qq.com

相关新闻

征文主题2023-04-24 19:11:53
征文主题2023-04-24 19:11:53
一首歌,一段故事2023-04-24 19:11:53
遇见2023-04-24 19:11:53
深夜故事2023-04-24 19:11:53
你曾是少年2023-04-24 19:11:53
后来的我们2023-04-24 19:11:53
告别2023-04-24 19:11:53

友情链接

上海后花园论坛_上海花千坊_爱上海同城论坛-夜上海论坛社区